2008年1月2日 星期三

得意忘形

官鋒忠教練  2008寒訓專文
「得意忘形」是一句訓誡的話,也常被當作提醒自己的生活格言──得意處當思失意時。如果我們把它和武術的操持連結在一起的時候,會產生怎樣的反省?

其實,「得意」是個人在生活中成就自我的一種表象。成就累積的多寡,會直接反應在學習的品質上,學習中難免會有些挫折,然而面處這種挫折的打擊,最佳的方法便是創造成就的滿足感加以平衡,讓這份春風般的慰藉,能夠保持著動覺與知覺的情感記憶,進而提升學習的效率。也就是說,如何「得意」是一件極為重要的思考題材。

讓我們來談談武術中的
是 指演武前的意旨、意思、意志、命意或目的。所謂「意造其境」辨識說明意與境的關係模式,意所產生的境可以多元多樣,它必須透過人體的條件才能具體傳達。演 武的人體相同於負載自身的人體,身體在武術的動作中,基本上是對我們日常生活某種精心提煉和理想化的結果,這種過程,我們稱它為「磨練」。

「磨練」就是將平常無意識的習慣,提升為有意識的行為。並且讓刻意而有建設性的行為,再逐漸成為日常的習慣。這種意識化的過程,會讓我們重新覺知到身體運作的主控模式。據個簡單的例子,便是放鬆: 一昧地放鬆是毫無意義的,因為那是你我既有的本能,當你集中心力去思考這個問題時,所表現出來的外相,便是一種不良的思索習慣。歷代先賢,都建議我們要把 心念放在丹田,甚至鼓勵用丹田呼吸,其實這是引導我們如何放鬆的一項有建設性的行為。「氣沉丹田」、「意守丹田」等等,都是讓腦子在沒有壓力的狀態下,獲 得一股清涼的感覺,當腦袋取得這項回饋時,它的思索能量也回增強,這便是激發本能的一種主控模式。也就是說,要懂得放鬆,首先就要改變思維的習慣,讓肚子 也成為思索重心的合理位置。這便是武術的修行中創造得意的開始。

得意是武術磨練的具體成效,也是活化武術的精神法脈,把自己看作一位武者,意味著將自己拋給了武術,當武者體現各項肢體磨練時,便已成為武術的覺知者。這種覺知會讓我們在每一次的操持中,獲得新的體驗和啟發,甚至穿越時空,與先賢為伍,暢意而忘形。
舉凡世間的形體皆有一定的秩序和統一的概念。愈是「簡單」的,愈注重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組合。忘形是純化事物的基本態度,忘形後的重整是武術家以最精練的方法達到其表現的目的,我們可以說:忘形是整勁的統稱,也就是無處不沾,無處不隨的意思。從以上的覺知裡,你能發現八極拳的統一概念為何?它的秩序到底建構在哪裡?你又將如何重整它的結構?我們就拿探馬式來演繹一番吧!

武術大半拳種皆取象於自然界,譬如猴拳,並不是打得像隻猴子,而是擷取猿猴的優勢特質,來強化武者的表現形式。探馬是以一種虛探的動機來牽引無限的張力,它無始無終,非常典型的二元對立特性。它的形式要求以肘與膝所對應的直線,來引領手與足的空鬆表現,這條看不見的直線,成就這個拳勢的抽象特質,當這個特質消失的時候,探馬就不存在了,也變成了「妄形」,而非「忘形」。因此,一位厚實的武術家所關注的是,如何掌握拳勢的抽象特性,而不是顯示超人一等的技巧,讓旁人目睹自己的風采。

武 術畢竟也是人類文化活動的形式之一,它可以是一種知識,一項運動,一門藝術,且具備多重的創造性。當它和各項學科領域相呼應時,皆能產生共存共榮的關係。 期待每位熱愛武術的學子們能從個人專業職場裡,覺知到武術存在的必然性。讓這份武術的風範與內涵,發散到每個角落,為武術所能表現的內容盡心服務。文後附 錄一段宋朝蘇軾<<東坡文集>>裡相關立論與諸位共勉:「常形之失,人皆知之,常理之失,雖曉畫者有不知。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,必脫於無常形者也。」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