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月18日 星期日

做一位販售武術文化的高手

官鋒忠教練  2009寒訓專文
2009.01.18

曾經有位好友跟我說,他看過一篇讓人會心一笑的墓誌銘,墓碑上寫道:「我某某某,終於要跟大家說掰掰,我這一輩子沒幹過什麼豐功偉業,只做了三件大事;我用三分之一的生命開會,用另外三分之一的時間吃飯,最後三分之一都在睡覺,這是我生命最赤裸的記載,再見了各位。
當年,這個分享確實令我感到生命的單薄、生活的不自主。最近,卻覺得如果要寫自己的墓誌銘,轉嫁這位仁兄的筆法,我又會怎麼下筆呢?我想反問大家,若將人生 切割成三等分,各位會如何規劃自己的生活步調與人生目標?當我們在聆聽、閱讀的時候,對應到的只是自己那分原始的消化本能,只要充實地感受當刻的消化過程 就夠了。所以在墓誌銘上,我會說我人生的三分之一在「愛人」;另外三分之一在「被愛」;最後三分之一­,則在「愛自己」。
教 練的角色是純然的奉獻,而這份純然的奉獻必須建立在自主的前提下。自主就是自由的選擇,有所選擇就必然意味著有所放棄。自主總是被進與退、得與失所牽扯 著,它不需要任何辯駁、探討,唯須親身體驗。若可窮一生之力去愛人、被愛和愛自己,就會發現這一切通通是一樣的。簡單來說,不論你怎麼規劃自己的生命里 程,到頭來只有一件事可以自我探討、剖析,那便是自己本身的自主究竟有多少百分比。因此,一位教練的養成,也必須恪守「進退之間留空隙,得失之中藏虛無」此一分際。身為一位武術家,就是在探求百分之百純然自我掌控的比例,這點和宗教的修持是相同的。然而武學必須兼受身與心的煎熬,才能成就圓滿,這就是武學的獨特之處。
在探求自主的過程中,自身的體悟是不可取代、獨一無二的永恆創意。有一篇關於甘地的軼聞提到:
曾經有一名婦人向甘地求助,婦人說她的小孩窮愛吃糖,希望甘地可以啟發點醒她的孩子,讓孩子別再吃糖。甘地收到這個請求時,平和地告訴這位婦人,兩週後再來 找他,這個回應令婦人大感疑惑與意外,為什麼需要兩週的時間呢?婦人最終懷著這份困惑離去。兩週後,婦人帶著小孩盛裝前往甘地住處,甘地見到孩子時,他只 是對那孩子說:「以後不要再吃糖了喔!」婦人聽到這話開心得不得了,她終於一償宿願,然而開心之餘突有所感,這簡單的一句話怎麼會需要兩週的時間準備呢? 婦人向甘地提出這個問題,甘地回答說因為兩週前,他自己也還在吃糖
甘地的話對孩子很有影響力,與這影響力相對的是一份責任,因此他用了兩週的時間去面對那份責任,而這則故事,正是提倡「體悟」的重要性,它告訴我們,身體力行的內涵才是真實的。
一件事物,是好是壞,不去體驗就沒有立場妄談。這呼應到集訓隊所談的「體悟」,要傳給下一代的,也正是這份親身體悟的真實,堅持這份真實,才能積累壯麗的文化底蘊,那便是:身體力行你所教的事,以及只教你已經身體力行的事。 學習武術、鍛練武術,不外乎是要提升自己的身心,以準備迎接自己對未來的那份獨立自主的能量。而所謂的獨立自主,就是一份純然的自由,這份自由才是文化發 展的活水,它能灌注教與學之間的信賴,滋養畢生職志的信念。然而在文化傳承的體系中,不思考經營勢必會被時代淘汰,自我價值觀也將遭受否定,因為人的自我 之存現,是建構在與人共處的條件上,人無法妄談自我,正因如此,才倍增自由的可貴。因此面對武術文化的推動,我所要談的便是,讓我們一起來「販售這份優質 的文化」。
這裡所談的販售其實對等於傳承,這兩者其實是同一件事,所以不要過度解讀「販售」的意涵。只是販售二字令人充滿期待與希望,以及具體的作為(經營), 傳承二字則備受壓力、責難,就問諸君,你們要選擇販售還是傳承?販售令人直地聯想到商品的對價關係:時間是有價的,創意是有價的,健康是有價的,堅忍是有 價的,幸福是有價的……當這一切有價的“標的物”在市場上自由交易時,你才能充分體會到分享的真實面貌,而生命中那份「無所為而無所不為」的歡喜圓融,才能油然而生,這也就是學習選擇進退、得失的尺度拿捏的最佳法門。而當中不變的是,無論作何選擇,都必須先行確立自主的前提。擁有充分的自主,才能堅持親身體悟的真實,並將這一切傳予下一個世代。
面對自主的探求,武術的磨鍊是人可決選的方式之一,這並不是權威且絕對的,可是它有不被取代的風範與價值。若我們反問,練武為何要寫書法?這個問題就如同吃 飯為何一定要配菜、喝湯?因為它是一個整體生活價值所構築出來的生活畫面,當中存在太多可選擇的自主性。所以在練拳時,知不知道這份自主性到底飛奔到何地 去了,找回那份自由選擇的能耐,就是學習武術最快樂的泉源,期待你我都將成為一位販售武術文化的高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