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0年6月30日 星期五

學我者生,似我者死──白石老人語錄


民國69年 隨侍老師身邊時,我有幸為他老人家磨墨理紙;劉老師雲樵一生以推廣國術為己任,平日督促學生勤練武藝之餘,運筆揮毫是其閒情雅致的一面。每見他落筆雄健, 剛毅有力,總會在我腦海浮現武學渾厚的震撼。這感染我起了一種參予的念頭。心想,甚麼樣的印章能為老師的作品充當壓腳、充填畫面的美感。於是興之所致,買了幾顆印材,自己試刻了「武壇」與「八極掌門人」兩方印文,期望老師能指點方寸;孰知他哈笑幾聲,隨口說道:「學得太像齊白石!要從基礎上用心,將來才可 能成為一個很好得篆刻家!」幾年來,屢見在他的書法字卷裡,常首引了「武壇」這方印,不禁讓人感到無限鼓舞與羞愧。

印學,對我而言,是靜態的動感;武學則是動態的內化。他們都具有一個同質性的要求,就在於基本功夫鍛鍊得踏實與否。基本功的磨練,是為了熟識掌握自己的能 力。在接承老師的直接傳授裡,我們會發現學得越像老師的人,其基本功都下得特別深。這是考驗學習者吸收與分析的本領。所謂得其「真傳」,都是在親聆老師的 指導下,默識揣度,然後全力以赴所致。

「學誰像誰」本是很自然的事,這無法被文字所代替。時下有些年輕人,愛用自己所知所學去衡量老師的品質;愛用現代的思想、感情去要求古人的神髓;這是片面性的 思維,基礎不夠踏實的緣故。我想起一則故事:有一個餓漢在路邊一口氣連吃六張燒餅,覺得不夠;又吃了一盤炒飯,還是不夠;最後,買了一個包子,狠狠下肚之 後才有所滿足。於是他說:「早知道燒餅和炒飯都這麼不管用,開頭吃一個包子就好了!」人的生活中帶點幽默感是挺好的,但是在學習與成長中,基礎的累積是不 容抹煞的,它很難有捷徑可言。是否我們也常像這位餓兄一般見識呢?


基礎的訓練是任何技藝的根本,必須從嚴格的規範與程序入手。基礎紮得越深,越會與老師相像,這是傳承的開始。繼承傳統,是為了更好的創造。武術的基本功,才是為將來的創造提供最佳的服務。

或許,有人認為學老師不要像老師,學誰像誰沒出息。這種說法應該適用於終生食古不化的人。拳術上有一句很精闢的話:「拳練千遍,其理自見」,我個人的體會是:「拳練千遍,師承自現」。


武術是身心的一種磨練過程。武術家的修養,一定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,要勤學也要苦練。如此,練上千遍萬遍是尋常的事,其中的甘苦絕非投機取巧、躐等而進者所 能品嚐得到。學生能廣泛吸收老師的本領,加上自己的生活實踐和感情體驗,才能逐步發展到獨樹的風格。一種風格的形成,談何容易?它是在一定的條件下,經過 漫長學習與實踐自然而成。跟隨老師無須矯揉造作,心存猜疑。一切從根做起是首當要務。倘若不具這份條件而談創造,肯定徒勞而空談一場。


「從根做起,苦練而來」這是武者極度強烈的親身感受。我常聽人說,某人的拳為什麼好,那是「好在底子厚」!厚在哪裡?厚在表現了自己師承的獨特性。底子厚,技巧就自然。


武術的世界裡,技法只是行拳的手段,不是目的。我們要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探索新的規律、新的典型、尊重而不迷信。武術的發展永無止盡,食古不化、驕傲自滿固 然是死路一條;割斷歷史、憑空造作更是危險錯誤。齊白石先生曾說:「學我者生,似我者死」,正是強調學習與創造的分界面。先要學得像,就須投入每個細胞, 才鑽得進去;鑽進去以後,一定要跳脫出來,這得付出最大勇氣,才能做到。習武者也是如此:打拳要打到滿處,要攻到最頂點。少了一個細胞的參予,就少了一分 功力,少了全部的勇氣。


武術從生活中來,又不等於生活。先師格言:「鬆、靜乃練拳之要訣也。」這所說的「靜」就是集中精神、全力以赴的意思。生活的一切都是武術的泉源,它是生活萃煉的結晶。武術比生活更高、更集中、更概括。定下心來、專一投入,便能做到萬物靜觀皆自得。


有些人一輩子精力從沒集中過,這很難有所成就。故步自封、懷著僥倖的心理,是無法創造出任何東西的。聰明是指聽得清、看得明,也就是思想高度集中的意思。從前有位鄉下人,第一次看到火車從他眼前駛過,便感嘆說:趴著都能走這麼快,怎麼不站起來走呢?


成見往往使人聽而不聞,視而不見。對生活周遭要細心觀察、專注體會,就能發現一切事物生趣盎然。人永遠都在學習中,讓我們彼此從「靜」字出發吧!儘管趴著也好,站著也罷!


2000.7 官鋒忠記於府城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